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5年1?2月,我國累計出口未鍛軋鋁及鋁材86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60%。4月8日,國務院決定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格。這對于電力成本約占40%生產成本的電解鋁企業無疑是雙重利好。
但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鋁行業還面臨外部壓力。全球最大鋁生產商俄羅斯鋁業(下稱俄鋁)日前質疑中國鋁出口存在低價傾銷行為,警示澳大利亞政府針對中國大量向亞洲市場出口鋁采取行動,同時建議中東國家發起反傾銷調查。
泰科信息開發公司首席專家趙武壯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俄鋁的目的,無非是想以此為籌碼,換取中國在應對相關貿易摩擦的過程中能夠收緊鋁產品出口退稅政策。他認為對此并不需要過度擔憂。
瞄準退稅政策
俄鋁此次發難主要瞄準了我國鋁制品出口13%的退稅政策。
按照俄鋁的邏輯,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原鋁、成品和半成品鋁材的生產國和消費國,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疲軟的內需使得我國會將更多的鋁產品轉向海外市場。
邏輯的支撐點是稅收政策。多年來我國對電解鋁從出口退稅逐漸轉變為征收出口關稅,并一直采取打壓政策,目前電解鋁不僅要征收17%的增值稅,還需征收15%的出口關稅。但為了引導國內企業升級換代,提高企業競爭力,同時對高附加值的鋁加工產品也采取鼓勵性的13%出口退稅。
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俄鋁毫不隱晦地表示,在實際貿易中,為了繞開限制性關稅,很多出口的鋁被簡單加工成“半成品”,并以此獲取出口退稅。2014年全球鋁價大跌就是因為中國在亞洲市場的“半成品”鋁供應大增,多達41.2萬噸“偽裝”成半成品的原鋁,不僅損害了澳洲等國的出口市場,還對鋁價格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根據澳大利亞反傾銷委員會發布的公告顯示,2015年10月28日,該國對原產中國的鋁型材所發起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將要到期。根據當地法律,如果在此之前,沒有企業繼續提交“雙反”復審調查申請,那么上述的“雙反”措施將不再有效。
俄鋁此番發難,正是瞄準中國鋁制品出口13%的退稅政策,希望以此來游說其他國家繼續保持對中國鋁產品出口的“雙反”態勢。對于來自俄鋁的發難,趙武壯表示,對中國鋁行業的影響非常有限。
值得關注的是,不久前,中國曾因鋼材“加硼”以獲得退稅的“潛規則”一再遭受指責,而決定在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含硼鋼出口退稅。
含硼鋼的案例會在鋁產品上重演嗎?
貿易爭端借口?
河南省有色金屬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立斌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雖然‘半成品’鋁在實際貿易中確實存在,但采取這種避稅手段的主要是貿易商,鋁加工企業對于這種做法興趣并不大!
核心原因是,從2008年到2010年,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分別針對我國鋁型材進行“雙反”調查,這使得中國企業出口大幅減少。作為中國鋁型材生產基地,自2008年8月加拿大對華鋁型材立案雙反裁定后,2009年廣東鋁型材出口對加拿大市場下跌64.6%。為了走出“雙反”的陰影,眾多國內鋁型材生產企業,都在積極調整著市場銷售策略,致力提升中國本土市場的份額。
以國內最大的工業鋁型材生產企業中國忠旺為例,2014年其國內銷售收入為137.9億元,占其總收入的86.4%。而在2009年美國開展“雙反”調查之前,該公司對美國、澳大利亞出口鋁型材的收入占到其公司總銷售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0.8%、3.1%。
但這并非意味著,中國忠旺就放棄了海外市場,2014年其出口增加35.3%約8.4萬噸,出口銷售收入上升26.9%約人民幣21.8億元。忠旺不僅一方面針對美國政府采取的貿易保護政策開發了不受雙反政策影響的深加工產品鋁制工業托盤,另一方面通過與一些大型金屬貿易商的合作加強對其他地區市場的拓展,目前已分別與英國、比利時、法國、波蘭等國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并計劃2015年重點開拓歐洲、日本、南美、南亞等市場。
不過在過去的多起“雙反”案例中,幾乎所有的起訴方背后都有強大的同業財團支持。俄鋁的發難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成為貿易爭端的借口。此外,今年2月,美國方面曾請求在WTO框架內與中國就其利用“示范基地”(即政府支持的特別產業集群)實施補貼問題展開正式談判,而鋁產品就是談判內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一路一帶”戰略的逐漸清晰,國內有實力的鋁企業可以借此機會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有條件的國家建設境外的生產基地和資源基地,以此來規避日益頻發的國際貿易摩擦。例如印度尼西,此前中國每年進口的鋁土礦有70%來自該國,而2014年該國政府執行限制鋁土礦出口政策,就是希望以此來倒逼冶煉商的發展。
“我認為,即使沒有俄鋁的因素,僅從國內產業角度出發,也應該通過制定更為明確和嚴格的出口鋁材質量標準,遏制這種粗簡加工騙取退稅的行為,這不僅符合我國產業發展的思路、引導企業提升高端鋁產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們在國際貿易摩擦中的談判籌碼。
該文章僅社群成員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