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環境保護部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巡視員兼副司長尤艷馨、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介紹環境保護規劃財務工作的有關情況,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司巡視員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情況,并共同回答記者關注的問題。
49名廳級干部在“綠盾2017”行動中被問責;6督查中心更名為督察局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歡迎大家參加環境保護部1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為我們勾畫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做好環境保護規劃財務工作,是加強環境保護、有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今天的發布會,我們邀請到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負責人尤艷馨女士、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先生,稍后,他們將向大家介紹環境保護規劃的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簡要介紹一下環境保護部近期幾項重點工作情況。
一、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進展情況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部署,圍繞全面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2016年以來,環境保護部在長江經濟帶持續組織開展地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督促各地落實環境保護責任。
專項行動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檢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落實情況。重點檢查是否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是否依法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邊界設立明確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二是清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環境違法問題。包括取締排污口、取締或關閉違法建設項目等。
一年多來,環境保護部加強督促指導和現場督辦,有關各地加大清理整治力度,推動解決了一批突出問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已全面完成。環境違法問題基本查清。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取得突破性進展。比如,湖北省黃石市、湖南省益陽市、安徽省蕪湖市等部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一些油庫碼頭等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得以清理解決。
截至2017年11月13日,已完成465個問題的清理整治,完成率為95%;長江經濟帶126個地市中,已有110個完成清理整治任務。剩余25個問題中,大部分是一些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整改難度相對較大。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存在違法建筑和工業企業10個、農村面源污染9個、非法排污口6個。這些問題關乎多方利益,涉及多個職能部門,需要地方政府牽頭推動解決。此外,飲用水水源地的環境保護及執法監督工作涉及環保、水利、農業(漁業)、交通等多個相關部門,亟須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強化各個部門依法履行環保職能,共同配合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下一步,環境保護部將組織對長江經濟帶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大督查,通過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五步法”持續跟蹤督辦,并將有關情況及時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監督。
二、“綠盾2017”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巡查情況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督查處理情況及其教訓的通報》精神,環境保護部等7部門聯合組成10個“綠盾2017”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國家巡查組,自2017年10月開始,對全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巡查。截至目前,10個巡查組已對31個。▍^、市)的11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實地巡查。
總體來看,各地對綠盾專項行動都非常重視,河北、云南、西藏等十多個省份黨委、政府領導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專項行動相關工作,加強違法違規問題整改。絕大多數地方建立了部門聯合工作機制,建立了違法違規問題管理臺賬,均開展了保護區自查和省級工作組的現場抽查檢查。據不完全統計,各地已調查處理18800多個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問題線索,均已形成處理整改意見,大部分問題已經得到整改,生態恢復措施正在落實。在責任追究方面,各地已對960余人進行了追責問責,其中處理廳級干部49人、處級干部210多人,充分發揮了震懾、警示和教育作用。
巡查發現,仍有一些地方在自然保護區問題上政治站位不高,保護意識不強,對保護區內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查處不堅決不徹底,處罰追責不到位,壓力傳導不夠,少數地方整改工作進展不快。另外,自然保護區還普遍存在警示警告設施缺失、宣傳教育不足、管護基礎設施差能力弱、管護水平不高等問題。對這些問題,巡查組現場提出了整改要求和建議。
下一步,我們將對巡查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對查處不嚴、整改不力的地方政府和保護區管理機構進行公開約談,督促其加快整改,確保專項行動取得實效。
三、環境保護部6個區域督查中心更名為區域督察局
近日,中央編辦批復將環境保護部華北、華東、華南、西北、西南、東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由事業單位轉為環境保護部派出行政機構,并分別更名為環境保護部華北、華東、華南、西北、西南、東北督察局。
目前,環境保護部已印發各督察局“三定”方案,明確其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重新任命了各督察局局長等職務,各項工作正協調有序推進。
區域督查中心自2002年試點、2008年全面組建以來,在加強我國環境保護監督執法、積極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有效協調跨省界污染糾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一直為事業單位性質,影響了監督執法權威性。此次督查中心完成向作為派出行政機構的督察局的轉變,解決了督查中心的執法身份問題,將有力推進國家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
6個區域督察局將進一步強化“督政”職能,與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一起,共同構建國家環!岸秸斌w系,進一步完善了環境保護督察體制,為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規劃財務工作處于新的歷史起點上
尤艷馨: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大家好!非常高興能與大家溝通交流。借這個機會,首先感謝各位長期以來對規劃財務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規劃財務工作在環境保護工作全局中具有引領、支撐和保障作用。根據環境保護部“三定”實施方案,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主要負責組織編制、評估、考核綜合性環境保護規劃;承擔環境經濟形勢綜合分析工作,聯系扶貧開發、對口支援、西部大開發等專項工作;協調環境保護領域國家投資方向、規模和渠道并會同有關部門做好組織實施,擬定生態補償政策并組織實施;承擔排污許可制實施、總量控制和排污權交易相關工作;擬定部門預算管理、財務管理、國有資產管理、政府采購、內部審計等規章制度并監督執行;承擔中央財政專項資金項目監督檢查、績效管理等工作。
今年以來,全國環保規劃財務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嚴、真、細、實、快”的工作要求,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歸納起來,通過加強5方面重點工作,進一步強化5方面作用:
一、編制實施一批重要規劃,進一步強化“龍頭引領”作用
重點開展了4項工作:一是推進“十三五”生態環保規劃實施,目前看,進展好于序時進度。二是印發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落實為路線圖施工圖。三是編制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支持建設綠色宜居雄安,全面推進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啟動實施一批治污工作,11月13日,環境保護部與河北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媒體上已有廣泛報道。四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啟動中長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戰略研究。
二、深化形勢分析研判和區域統籌,進一步強化“決策協調”作用
重點開展了4項工作:一是加強環境經濟形勢綜合分析研判,及時跟蹤評估反映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建立環境經濟綜合決策機制,當好參謀助手。二是實行環保約束性指標綜合管理,按照以環境質量為核心、總量服從質量的原則,建立健全計劃管理、考核機制,整合各項考核,試行“三考合一”。三是落實新《環境保護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實行環境狀況和目標完成情況年度報告制度。四是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對口支援工作。
三、優化環保投資規模結構,進一步強化“支撐保障”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對環保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17年中央財政安排的環保專項資金規模預計將達到497億元,圍繞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以及農村環境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能力建設等方面,實施了一大批重點工程項目,為改善環境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我們下大力氣抓好環保投資項目前期基礎工作,夯實項目儲備庫,對地方逐一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
四、嚴格環保資金項目管理,進一步強化“規范監督”作用
為規范資金管理,減少人為因素干擾,提高資金分配公平性和使用績效,重點開展了3項工作:一是創新資金分配機制,更多采用因素法切塊,實行“雙掛鉤”。二是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實行專項資金季調度,開展績效評價試點。三是加強審計監督,參照審計署的模式,對專項資金項目開展監督檢查,嚴肅財經紀律。
五、創新環境治理政策機制,進一步強化“效率效益”作用
重點開展了3項工作:一是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皖浙新安江流域、閩粵汀江—韓江流域、桂粵九洲江流域、贛粵東江流域、津冀引灤入津等5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進一步研究擴大試點范圍。二是健全環境治理市場機制,推進第三方治理和排污權交易。三是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
除了上述5個方面之外,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即推進排污許可制工作,我們將另行單獨向大家報告,大家也可以關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
規劃財務工作點多面廣,特別是按要素設置司局之后,承擔了更多的綜合性業務,總體看,各項工作推進有序有力、成效明顯,規劃財務工作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相關背景材料已經提前發給大家,具體我就不再展開了。謝謝大家。
引導貨運由公路走向鐵路對改善空氣質量意義重大
北京晚報:京津冀地區柴油大貨車污染排放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我們知道京津冀地區貨運量主要靠公路運輸完成,柴油貨車是污染排放大戶。最近有媒體報道稱,環境保護部在調研建議京津冀地區提高鐵路貨運比例,能否介紹一下相關情況,謝謝。
劉友賓:為了解決重污染天氣問題,大家在不斷分析重污染天氣成因,現在專家們有一個說法,也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交通結構是壓在區域空氣質量改善頭上的“三座大山”。近幾年來,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總體改善,但NO2平均濃度并沒有隨著PM2.5、PM10和SO2平均濃度的下降而下降,區域內除個別城市外,NO2濃度均超標。2017年上半年,NO2平均濃度仍呈上升態勢。北京近幾次污染過程中,硝酸鹽是PM2.5組分中占比最大且上升最快的組分。
專家研究表明,鐵路貨運的單位貨物周轉量能耗、單位運量排放主要污染物僅分別為公路貨運的1/7和1/13,所以引導貨運由公路走向鐵路對節能環保和改善空氣質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據有關統計數據,京津冀地區2016年貨運總量中,公路運輸占84.4%;區域內公路貨運以重型柴油車為主,保有量約83萬輛,占區域內汽車保有量的4%左右,氮氧化物排放占區域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的五分之一。而且,今年該區域內重型載貨車的保有量仍以兩位數速度增長。重型載貨車在京津冀地區保有量過大、增速過快、排放氮氧化物過高是導致區域內城市NO2濃度超標的主要原因之一。
調整京津冀地區交通運輸結構,引導貨運由公路走向鐵路,減少重型柴油貨車使用強度,是改善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的關鍵舉措之一。為推進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交通結構調整,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改善空氣質量,近年來,環境保護部在交通、公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在用車環保監管。2017年4月,公安部下發通知,在交通違章處罰系統中增設超標排放處罰全國統一代碼,“環保取證、公安處罰”聯合執法機制已經建立并有效實施。大家可能注意到,今年以來,北京市開展了以重型柴油車排放監管為重點的執法檢查,檢查機動車1472.6萬輛(次),查處違規車1.8萬輛(次),為去年同期的2.3倍。
二是推進津冀魯環渤海集疏港煤炭改由鐵路運輸。目前,天津港、黃驊港、唐山港、秦皇島港、濰坊港、煙臺港等已經停止接受集疏港汽運煤炭。此外,河北唐山、邯鄲,山東濱州、聊城等地對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鋼鐵、電解鋁生產企業,啟動鐵路聯絡線建設工作,據統計,每天可減少重型柴油車幾萬輛(次)。
下一步,環境保護部將積極推動和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把交通運輸結構調整作為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舉措,提升鐵路貨運能力,完善鐵路運輸服務,推進集裝箱海鐵聯運,加快提高鐵路運輸比例;鼓勵發展清潔貨運車隊,實行錯峰運輸,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禁止柴油貨車運輸生產物資;加快建設互聯互通、共管共享的遙感監測網絡,對柴油貨車等高排放車輛,采取全天候、全方位綜合管控措施,實現超標排放、超載超限等違法車輛“一地違法,全國受罰”。
雄安新區生態環保規劃基本完成編制
第一財經日報:今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并將雄安新區建設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請問現階段環境保護部在推動雄安新區建設上做了哪些工作?
尤艷馨: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并高度重視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突出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就把“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作為重要的任務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的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
環境保護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積極配合協助支持河北省和雄安新區做好相關工作,主要做了以下3方面的工作。
一個是加強領導,建立工作機制。環境保護部召開部黨組會,專題研究雄安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立了由李干杰部長任組長、其他各位部領導任副組長的“推進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推進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機制。印發《關于近期推進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了近期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任務和時限。剛剛我跟記者們已經通報了,11月13號,環境保護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簽署了推動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戰略合作協議,目前正在組建環境保護部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咨詢委員會。
第二個方面是積極解決突出問題。中央財政已在中央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中安排了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雄安新區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并且環境保護部率先在雄安新區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優先完成新區的醫院、學校等建設用地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另外,今年5月份以來,按照國務院領導的指示要求,環境保護部會同河北省人民政府抽調了精干力量,對雄安新區開展環保專項督查,共清理“散亂污”企業12098家,并且交辦674個案件,目前已經整改完成636個案件,有38個正在整改當中。
可以這樣講,督查工作嚴厲打擊了新區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了雄安新區環境質量改善。
第三個方面是系統謀劃,做好頂層設計,發揮好指導和技術支撐作用。目前,雄安新區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劃有兩個,一個是河北省環保廳委托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牽頭編制《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第二個是河北省發改委委托中科院生態中心牽頭、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參與編制的《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
下一步,環境保護部將積極協調河北省和規劃編制單位,加強對兩個規劃的指導,強化優先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生態空間管控的要求,將白洋淀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加以強制性嚴格保護,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的生態空間,使其成為新區構建生態城市的重要基礎。
涉及到的這兩個規劃具體內容,請今天在場的這兩個規劃的首席專家、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王金南院長做一個具體的介紹。
王金南:各位媒體朋友好,我來補充介紹一下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進展情況。環境保護部黨組非常重視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在接到這個任務的第一時間,環境規劃院就聯合了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組成了很強的力量,奔赴雄安新區,開展規劃調研,在規劃調研基礎上形成初步的方案,開展了跟總體規劃進行對接等工作。
總體上來說,這個規劃是具體落實黨中央關于雄安新區的一些規劃建設總體要求,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雄安新區建設規劃的指示。目前,整個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已經進入規劃的專家論證,以及跟總體規劃全面對接階段。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最基本出發點就是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以建設世界一流、綠色生態、宜居新城為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基本原則,以三線一單,資源、生態、環境這三線和負面清單,促進優化整個新區的發展。以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為基礎優化新區布局,以新區環境質量改善來推動整個白洋淀乃至京津冀的環境質量改善。以綠色基礎設施和智慧環保服務提升整個新區的綠色建設水平,也就是我們希望在新區建設和運營過程當中,始終堅持綠色發展。
通過堅守生態空間、系統保護修復、改善環境質量、實施綠色先導、打造智慧環保、創新體制機制這6個方面,把新區建設成為綠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業、具有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色新區,這是我們一個規劃的基本情況,謝謝。
正開展美麗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戰略與實施路線圖研究
界面新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請問到2035年我國的環境問題是否能夠得到有效解決,老百姓能夠享受到天藍、地綠、水清的良好生態環境嗎?為實現這美好愿景,環境保護部有何打算和安排?
尤艷馨:謝謝這位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
可以這樣講,黨的十九大報告勾畫了新時代我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和實現美麗中國的戰略路徑,到2035年,我們國家的生態環境要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們國家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生態文明得到全面提升。
部黨組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生態文明建設還有環境保護提出的新目標、新部署、新要求,李干杰部長第一時間就批示相關部門要加強研究,細化目標、指標和措施,并且在后續集中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出了落實要求。
目前,我們正在按照十九大精神組織開展美麗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戰略與實施路線圖研究,立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環境發展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邏輯、大格局還有大趨勢進行研判,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政治優勢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并且系統提出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總體的戰略思想和框架,回答與現代化相適應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實現路線圖,解決是什么和干什么的指引問題,為實現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提供宏觀戰略決策支持,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具體來講,我們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部署和要求,在幾個重點的領域開展研究,重點開展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戰略和目標指標研究,爭取盡快拿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基本實現”的詳細目標指標方案。同時,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四大任務,重點開展國家綠色發展及其實施路徑、環境質量改善路線圖、生態保護修復路線圖,還有實施鄉村振興的農村環境保護路線圖,以及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的研究。
另外,2035年是我國第十六個“五年計劃”的末期,所以我們還將開展面向2035年的“十四五”“十五五”方面的生態環境保護戰略謀劃和相關研究,希望大家對這方面多關注多支持。
環境治理PPP模式總體處于起步階段,環保部將進一步推動
中國青年報:國家正在大力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環保是PPP重點領域之一。環境保護部在推進PPP方面有何舉措?下一步有何打算?
尤艷馨: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環境保護具有公益性,在環保領域推進PPP模式,是當前社會上比較關注的一件事情,也是目前解決環保領域投入不足、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一個重要舉措,有利于提高環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提升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效率。環境保護部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會同相關部門在政策制定、項目遴選、示范推進、宣傳引導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4個方面:
第一,會同財政部印發了《關于推進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以水污染防治領域作為一個突破口,推進環保領域實施PPP模式,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對水污染防治PPP項目予以傾斜支持。
第二,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培育發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方案》,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之一,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施整縣或者區域一體化農業農村環境治理PPP項目。
第三,配合有關部門印發了《關于政府參與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進一步鼓勵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實施和推行PPP模式。
第四,財政部和環境保護部積極組織開展環保PPP項目推介活動,一大批環保PPP項目落地實施。目前我們正在會同財政部組織第四批PPP項目的推介和審核工作。
從全國目前情況來看,各地積極支持環境治理PPP項目模式,但是總體上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在申報、設計和實施過程當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很多地方政府把PPP模式作為替代傳統融資平臺、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的一種手段,沒有把環境效益作為根本的出發點。
二、在項目實施階段,缺少環境服務價格與治理效果有效掛鉤機制,難以對社會資本進行有效考核和約束。
三、環保領域PPP普遍存在回報機制不健全、邊界責任界定不清晰還有項目落地比較慢的問題。
為進一步推動環保領域的PPP,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配合有關部門抓3件事:
一是深化政策設計,圍繞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強PPP機制研究,健全回報機制,加大評價和監管的力度,落實激勵和約束要求。
二是加大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向PPP項目傾斜力度,結合環境保護部會同財政部正在開展的項目儲備庫建設運行,優先支持PPP項目。
三是做好示范推進,及時總結經驗、加強宣傳,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選取部分推廣效果比較好的項目在全國進行推廣,希望大家多關心多支持,謝謝。
排污權交易的試點實施有效推動了污染減排
人民日報:環境保護部正在大力推進排污權交易工作,我們也聽到了一些認為排污權交易發揮作用有限的聲音,您如何看待這一觀點?目前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取得了哪些經驗?下階段將如何推動?
尤艷馨:謝謝你,這件事情你這么關心說明是在研究政策。推行排污權交易制度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10年前我們就已經開始啟動這項工作,現在全國共有28個省份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有11個省份和青島市是國家批準的試點,其余的是各個省主動而為開展的試點。從試點工作進展情況來看,總體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個方面就是制度體系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指導性文件。試點省份結合國家要求和各地實踐穩妥推進試點工作,初步建立了省級層面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體系,并且在機構建設、平臺搭建、技術攻關以及政策創新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實踐,基本上形成了運行有序的排污權交易市場。我們對全國情況進行了統計,截至今年8月,國家批復的11個試點地區共征收有償使用費73億元,自主開展試點的地區有償使用比較少,大概3.6億元。排污權交易方面國家批復的試點地區交易額度大概為62億元,自行開展試點工作的地區大概是5億元左右。這是第一個方面,就是制度體系方面。
第二個方面就是排污權交易的試點實施有效推動了污染減排。部分試點省份把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與污染減排、企業達標排放以及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以行政監管手段為主、市場機制手段為輔的污染源管理體系,在全社會樹立了資源環境有價的理念,對調整“兩高”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企業治污水平、減少污染排放等起到了積極作用,推動了環境質量改善。
第三個方面是推動了其他相關制度政策的創新,提升了環境治理水平。各地在排污權交易方面主動而為,浙江和山西等省份初步建立了排污權抵押貸款投融資機制,重慶市參照證券交易等金融資產等級制度推行了排污權注冊登記機制,浙江等省份開展了刷卡排污試點,提升了環境治理水平。
從整個試點情況來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仍存在一些難題,比如法律法規支撐還不足,排污權核定、定價的前提工作不配套,排污權交易二級市場不夠活躍等,現在主要的交易都是在政府主導的一級市場。另外還有監測監管體系還不完善。按照國務院的文件規定,三年試點今年收官,目前我們正在跟財政部溝通,研究下一步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相關政策。所以說面對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總結試點經驗,逐一解決,重點解決一些政策的瓶頸問題。
積極推進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有效促進了流域的水環境質量改善
光明日報: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2016年,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出臺了《關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請問目前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工作進展如何?下一步有何打算?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這個規劃已經印發而且將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落實為路線施工圖,請問地方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如何把握規劃的有關規定?
尤艷馨:謝謝。對流域上下游補償這項工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對開展流域生態補償做出了決策和部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財政部會同環境保護部、發改委、水利部等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推動建立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的要求。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環境保護部會同財政部積極推動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主要開展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跨省流域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環境保護部會同財政部積極推動,在5條江河開展試點:一個是新安江,主要是浙江和安徽;一個是九洲江,廣東和廣西;東江是江西和廣東,還有汀江—韓江、引灤入津,開展生態補償。這5條江生態補償工作推進順利,涉及的省份人民政府簽訂了生態補償協議,并且本著“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這個原則,以流域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為依據,積極推進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有效促進了流域的水環境質量改善。
二是落實生態保護補償獎勵資金。財政部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和支持,我們兩個部門也規定了這個獎勵的基本原則,試點省份只要簽訂了協議,中央財政給予定額補助,年底根據水質的監測結果給予清算,考核細化到每一個跨界斷面的監測點位。對完成考核目標的省份給予獎勵,對沒有完成考核目標的省份扣減補償資金。
2012年以來,中央財政共安排生態補償獎勵資金49.99億元,有零有整的。我說明一下,其實這個資金中央財政安排額度比這個大,有零有整就是因為存在一個懲罰機制。有兩條江沒有實現規定的環境質量目標,一個是扣了福建的汀江—韓江,還有一個是廣西的九洲江。環境保護部加強對生態保護補償資金項目的指導和督促,開展了對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的監督檢查。
三是擴大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范圍。為貫徹《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境保護部配合財政部積極推進建立長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目前正在配合財政部研究促進長江流域大保護的財政激勵政策,目前已形成一個初步方案。同時我們也積極協調推進北京市和河北省建立密云水庫上游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目前進展順利,雙方工作非常積極主動。每一個方案的出臺后面都有大量的協調工作,表現出了上下游相關省份積極保護環境的態度。
總體來看,流域的生態保護補償工作還是處于起步的階段,在實踐當中我們也發現還有一些困難和問題。第一個就是生態保護補償立法還是比較滯后的,標準體系還不完善。第二個就是生態保護補償的內涵非常豐富,但是我們現在補償的方式還是比較單一的。第三個就是生態保護補償協調,上下游利益訴求協調推進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下一步,我們主要做三件事。一個就是積極推進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擴大試點范圍。剛剛跟各位報告的一個是長江流域,再一個是京津冀地區。同時我們也在研究結合赤水河流域的跨流域執法機構改革,推動赤水河流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第二個是做好跨界斷面的水質監測和績效評價工作。按照統一的標準規范開展監測和評價,同時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把中央獎補資金安排和績效掛起鉤來。
第三個是完善配套制度和標準體系。根據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還有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投入,以及發展的機會成本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細化補償的標準和技術規范,完善補償資金的測算方法,提高補償的科學性和公平性,為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提供技術支撐。
王金南:我補充一下,我覺得流域上下游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應該是咱們國家在生態補償領域的一個重大創新。而且這個機制目前已經得到了一些國際組織的認可,他們希望總結中國這種模式,結合自己國情、自己流域的水生態保護治理規劃,來建立符合本地特點、能夠推動水環境保護的一項激勵機制。所以我個人感覺這也是一種中國的模式,我們覺得還要在這方面再做大膽的創新。
尤艷馨:這位記者問了兩個問題,第二個是關于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問題。大家知道去年年初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確立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總基調,并且統一了思想認識,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確立了頂層設計和戰略方向。編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就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深遠的指導意義。
概括起來,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面就用這么三句話來強調:三水并重、四抓同步、五江共建。第一個是突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并重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本著人水和諧的理念,聚焦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并重推進,通過劃定嚴守水資源利用的上線、生態保護的紅線,還有環境質量的底線,推進相關目標任務的落地,切實保護和改善水環境。
第二個就是突出上中下游、重點地區、重大工程項目,還有重大制度創新同步落實!堕L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突出抓流域上下游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以洞庭湖、鄱陽湖、長江口為重點,對重點區域進行保護、治理修護;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為導向,謀劃一批對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工程,促進重大任務和重大工程的相互銜接,并且用改革創新的方法抓長江的生態保護,通過實施差別化的環境準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創新環境治理體系,形成大保護的合力。
第三個方面就是五江共建。一個是和諧長江,一個是健康長江,一個是清潔長江,一個是優美長江,一個是安全長江,五江共建。在《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和指標基礎上,綜合考慮長江經濟帶的特殊情況以及目標可達性,還有技術可行性,按照五江共建的總體框架,系統構建了規劃的目標指標體系,以和諧長江設置目標,促進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江湖關系和諧發展;以健康長江設置目標,促進水源涵養還有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服務功能得到逐步提升;以清潔長江設置目標,提升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另外以優美長江設置目標,構建大氣、土壤等環境安全保障;以安全長江設置目標,保障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我們希望通過這三個方面措施的齊抓共管,能夠把長江真正按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建設得更加美麗,謝謝大家。
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絕不姑息,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中國新聞網: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環境保護部出臺的一份文件明確,對發生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情況,用當月監測數據最高值替代弄虛作假當日的監測數據,而之前則是用當月監測數據最高值替代當月平均值。這被視為環境保護部對空氣質量數據弄虛作假行為處罰規則的趨寬性調整,引起業內人士爭議。請問是否屬實?您對此怎么看?
劉友賓:我簡單回應一下,你剛才說的這個結論,我認為是不對的,環境保護部從來沒有對環境造假行為有過任何放任和絲毫縱容。大家很關心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數據質量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線,環境保護部對此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上任后,調研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全體環境監測工作者提出了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真、準、全”的要求。
近年來,環境保護部認真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法》、“兩高”《關于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律法規和要求,加大數據審核力度,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絕不姑息,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環境造假者頭上有3個“緊箍咒”,第一個是行政處罰。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視情節輕重給予有關責任人員記過、記大過、降級處分直至撤職、開除處分或者行政拘留等。對企業處以責令改正或者限制生產、停產整治,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關閉。第二個是刑事處罰。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重點排放單位自動監測數據造假按“污染環境罪”論處,同時構成“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從重定罪處罰;環境質量監測系統數據造假按“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論處。第三個是民事責任。依據《環境保護法》,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所以我想頭上有3個“緊箍咒”,每一個試圖有造假沖動的人都應該三思而后行,都應該充分考慮可能造成的后果。
造假有罪,數據無辜。打擊環境監測造假行為,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目的是維護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F在,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環境監測的法律法規建設和能力建設。今天,我們已經有足夠的手段來懲治造假行為,追究造假者的責任。我們也具備了較為完善的質控體系,可以及時發現數據異常情況,并迅速進行調查處理。一方面,我們對造假行為零容忍,每一個環境工作者都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對人民高度負責,對數據高度負責。另一方面,要科學、準確評估造假行為對數據的影響程度和范圍,盡可能用技術手段還原、恢復數據的本來面目,既不夸大,也不縮小,客觀真實地反映環境質量的變化情況。
大家知道,今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環境保護部將進一步貫徹落實好文件要求,對涉及監測數據造假的地區、監測機構、企業或個人等,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依法采取公開約談、行政問責、刑事處罰等措施,并向社會通報查處結果;對構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保障環境監測數據全面、準確、客觀、真實。
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有利于降低企業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
南方都市報:今年8月,環境保護部出臺了《關于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請問下一步有什么針對性的推進措施?
尤艷馨: 8月環境保護部出臺了這個文件,可以講這個文件對推進環保工作意義非常重大。環境污染治理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非常強,并且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還有現在提倡的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或者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這個概念興起,環境污染治理第三方模式應運而生。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對于當前推進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來講意義非常重大。
第一,這項工作有利于企業治污效率的提高。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由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經驗豐富的環境服務公司運營,有利于降低企業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
第二,有利于促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環保的服務公司,由過去單純設備制造、工程建設拓展到了運營管理,為企業自身的成長提供了新的動力,進而推動了整個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環境治理改善。
第三,有利于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排污企業治污的責任通過合同的方式,向環境服務公司轉移和集中。排污企業作為治污的主體,將會同環保部門一起對環保企業進行監管,可以有效降低環境污染事件發生的風險,促進環境治理的改善。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行第三方治理,國務院辦公廳在2014年出臺了《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對第三方治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為了落實國務院的要求和推進相關工作的開展,特別是指導各地開展相關的工作,環境保護部于今年8月出臺了《關于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當前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熱情還是非常高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策法規比較滯后,體制機制還不完善,關鍵是有一些保障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排污企業反映冷熱不均,推進這項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責任的問題,責任不明晰。再一個就是行業不是很規范,還有就是信息不對稱,再一個是價格機制和監管機制沒完善起來。
這個市場現在來看還不是很活躍。堅持問題導向,下一步主要抓好這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個方面是引導和規范第三方治理的行為。跟蹤研究第三方責任界定判例,指導和規范第三方的設施運行,并且加強配套政策的指導和引導,探索引入第三方支付機制、依環境績效付費,以及建立環境污染強制保險制度等方式,保障排污單位和治理單位的權益。
第二個方面是加強對第三方治理行為的監管力度。全面落實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要求,進一步加大環境監管執法力度,對重大典型案件要加大媒體的曝光力度,探索出臺第三方治理企業監管的配套政策。
第三個方面就是要鼓勵第三方治理機制和模式創新。建立第三方治理試點項目的儲備庫,編制發布一些相關的案例,引導和鼓勵企業創新相關的機制和模式。
第四個方面就是鼓勵信息公開。第三方治理關鍵也在信息公開,加快推進第三方信息公開,構建信息平臺,鼓勵第三方單位主動地在這些平臺上公開相關的信息,接受社會的監督。
認真落實攻堅行動確定的各項措施,區域空氣質量一定會不斷改善
路透社:根據公布的10月份PM2.5數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只有4個達標,請問主要原因是什么?政府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成效?接下來力度會不會進一步加大?
劉友賓:謝謝。我今天早晨上班的時候,在車里面聽到一個消息,北京市公布了今年1月~10月PM2.5濃度的數值。截至目前,平均為60微克/立方米,實現了歷史同期最好水平。這是在1月、2月北京市氣象條件總體不利、PM2.5濃度非常高的情況下,經過之后幾個月持續不斷努力實現的。
總體上,在“2+26”城市1月~2月PM2.5同比上升23.5%的不利形勢下,經過不懈努力,空氣質量惡化的態勢得到扭轉。3月~11月15日,“2+26”城市同比下降9.8%。自10月1日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以來,“2+26”城市PM2.5濃度為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8%。
這些數據足以說明,我們現在采取的應對措施是有效的。公眾經常在曬藍天,大家都有直觀的感受,今年冬季和去年冬季相比藍天數目在增加,重污染天氣的影響在減少。大家知道,我們剛剛經歷過一次重污染過程,11月4日~7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一次重污染天氣過程,在我們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的時候,很多人不解,為什么在藍天白云時候發預警呢?因為我們的監測和預報預警能力使我們有這個自信,可以提前預測預報,讓公眾做好準備,讓各地提前采取措施,努力降低污染物峰值。監測表明,這次污染過程和以往相比,PM2.5濃度增長速度較低,污染累積強度較弱。專家們分析認為,應急減排措施效果明顯,主要污染物減排比例約在20%~30%之間。
所以這些監測數據,這一次重污染過程,以及老百姓對目前環境質量的真切感受,都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做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打贏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也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對秋冬季所制定的各項措施有效性和針對性的信心。只要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相信區域空氣質量一定能夠得到有效改善。
當然,由于各地的基礎數據不同,工作力度、壓力傳導也存在差異,一些城市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不大,甚至存在波動。但整體上看,攻堅行動開展以來,區域環境空氣質量呈改善趨勢。這說明,攻堅行動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只要我們堅持不懈,認真落實攻堅行動確定的各項措施,區域空氣質量一定會不斷改善。
如果一些地方因為工作不力,沒有嚴格落實攻堅行動方案,導致空氣質量遲遲不能改善,給區域空氣質量改善拖后腿,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我們將進行量化問責。中國有句話叫“軍中無戲言”,我們將嚴格按照量化問責方案,對工作不力的地方負責人追究相關責任,有效傳導壓力,確保攻堅行動各項措施落地生效。
近年來環保投入力度加大,環保投資結構不斷優化,環保投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
經濟觀察報:近年來環境治理力度在持續加大,環保投資是環境治理的重要基礎。能否介紹一下近年來環保投資的相關情況?
尤艷馨:謝謝這位記者,我來回答一下。正如你所說的,黨中央、國務院這些年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環保投資力度也不斷增加。主要有三個方面態勢:
第一是環保投入力度加大!笆濉逼陂g,全社會的環保投資合計4.17萬億元,比“十一五”時期增長了92.8%,年均增長近10%。2016年完成投資9220億元左右,較2015年增長4.7%!笆濉逼陂g政府環保投資一共是839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也達到了14.5%。其中,中央各專項環保資金累計支出達到近1800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長了140%左右。特別是3個“十條”出來之后,每年投資都在不斷增加。2016年、2017年中央財政對環保投入力度越來越大,預計今年資金規模能達到500億元左右。
第二是環保投資的結構不斷優化。為了支持大氣、水還有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確定的重點工程,中央財政整合資金,加大對大氣、水、土壤、農村以及山水林田湖等項目的支持,分類設立了大氣專項、水專項、土壤專項、農村環境整治專項、重點生態修護和保護項目等。優化項目的資金分配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嘗試,資金分配過程中減少人為因素干擾,主要是以因素法和競爭性立項為主。出臺了《環保專項資金激勵措施實施規定》,對上年度環境治理工程項目推進快及重點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改善的地區給予獎勵,不斷優化相關的管理機制。
第三是環保投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就像剛剛我給各位記者報告的一樣,環境保護部最近出臺了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并且聯合財政部還出臺了推進PPP項目實施的一些意見,還有就是指導地方推進PPP項目的實施,推動建立了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環保市場的機制。
以上這些改革措施為我們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了資金保障,取得了積極成效。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濃度比2013年分別下降了33%、31.3%和31.9%;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的29個省份當中,有20個省份達到或者優于年度水環境質量目標,支持的85個地市當中有172個斷面的水質類別有所提升;2016年,為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央財政整合設立了土壤專項,為改善土壤環境質量、防范土壤環境風險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與此同時,我們認識到中央環保投資在安排使用過程當中,還有幾個突出問題:一是總量方面離需求還是有一些差距,環保工作歷史欠賬還是比較多,投入的規模和需求之間差距也比較大。從2016年情況來看,環保投資占GDP的比例大概是1.3%,從國際經驗來看是比較低的,污染治理設施直接投資只能占到一半左右。
第二個是環保投資效率不高,重建設輕運行,缺乏對后期運營維護資金的投入保障,監管的效果不大好。另外部分項目預期的環境績效也難以實現。
第三個就是環保投資市場機制不夠完善,具體表現主要還是回報機制不完善,另外綠色金融體系也不是很健全。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性不是很高,另外現在也遇到一些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制約了社會資本投資的積極性。
當前,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十九大報告提出來打好三大攻堅戰之一就是污染防治,對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境質量狀況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還有很大差距,環境保護補齊短板仍然處在一個關鍵時期。
為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好轉、建設美麗中國,下一步在環保投資方面,有四個方面工作還是要著重加大力度。
首先來講,還是要強化落實企業的污染治理責任,加大企業的污染治理投資。明確企業法定責任,加強環境的監管執法,持續開展新環保法實施年活動,強化環保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聯動。另外來講,就是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和違法排污名單制度。
第二個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吸引社會資本來投入。大力推進PPP模式、第三方治理。另外一定要完善水還有垃圾等領域的收費價格形成機制。健全綠色金融機制,推進資源產業整合、投資回報機制的創新,采取項目打包、肥瘦搭配等方式。
第三個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集中資金解決重點地區的突出環境問題。從當前來看,大家比較關心的霧霾問題,還有黑臭水體問題、飲用水水源地問題、農村環境治理問題都是環境保護現在的短板,下一步都要加大支持力度。從重點區域來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經濟帶、南水北調沿線、國家的貧困地區、生態脆弱地區今后都要加大投入力度。
第四個方面,就是要建立績效導向的資金使用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基于績效的專項資金分配機制和獎懲機制,開展常態化的績效評價。這個事情我們一直在研究,希望在整個工作當中能夠真正落地,把環境保護項目的績效評價結果真正跟整個資金安排和付費掛鉤。
環境保護部非常重視市場經濟手段在環境保護當中的應用
每日經濟新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出要推行市場化機制,這也是進一步推進環境治理和提高環境效率的內在要求。請問環境保護部在這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尤艷馨:下面請規劃院王金南院長回答這個問題。
王金南:保護環境的政策手段一方面是法規、標準等強制的法律管制手段,另一方面就是市場的手段,我們通常所說的環境經濟政策這類手段。環境保護部非常重視市場經濟手段在環境保護當中的應用。
第一個就是最近幾年協同相關部門,如財政部、發改委等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環境經濟政策,比如環境保護稅、排污交易、生態補償、綠色金融等這些重要政策相繼出臺實施。
其中有一些政策在國際上都很有影響,比如說環境保護稅,在國際上就是第一個國家層面上作為獨立的稅種建立的環境保護稅收制度。這個是在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當中很重要的制度。
第二個就是推進政策應用,也是跟相關的綜合部門協同推動,像財政政策、貿易政策、信貸、證券、保險這些政策,都在穩步的推進過程當中。比如說雙高目錄的設定,這些政策在促進結構調整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個就是在政策創新方面,前面提到像流域上下游的生態補償、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還有現在環境保護稅收的改革等,都是做了很大的創新。那么這些政策主要的目的,就是為排污者從經濟角度去進行選擇,自己核算,通過這些政策實施,自己去判斷采取什么樣的手段最經濟合理;同時把企業外部的成本、排放污染的外部成本怎么更好地實現內部化、降低企業成本。這也是我們整個機制創新的驅動力。
整個市場機制在未來環境保護中所起的作用應該是越來越大,這里面尤其需要我們在改革當中繼續創新,去解決問題。
劉友賓: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