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1 09:04:00| 發布人: 白小靈 | 來源:一覽薪聞| 瀏覽(5931)| 評論(1)
好奇是人類的根本特征。每個人都擁有好奇心,當然,好奇的目標和程度則因人和環境而異。天體物理學家、作家馬里奧・利維奧(Mario Livio)對好奇心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寫了一本有關的書。最近,他登上Knowledge@Warton節目,分享他在寫作《為什么?是什么使我們如此好奇》過程中的體會。
以下是經編輯整理的采訪對話。
Knowledge@Wharton(簡稱KW):到底什么是人類好奇心的動力呢?
馬里奧・利維奧: 好奇心有幾種類型,或者說口味,它們的驅動力并不相同。其中一種類型被稱為感知型好奇(perceptual curiosity)。那是當我們覺得意外,或某些事物與我們所掌握的知識不一致時的感受。那種感覺有點類似不舒服的狀態,或者像是一種逆境狀態。好像非撓不可的瘙癢感。這時我們就會試圖找到信息以緩解那種好奇之癢。
另一方面,還有一種被稱作認知型好奇(epistemic curiosity),那是一種愉快的狀態,與獎勵預期相關聯。它提升著我們的知識水平,驅使所有科學研究前進,推動了各類藝術創作的發展,也促進了教育和其他領域的發展。
KW:不適狀態和愉快狀態之間有著根本差異。我相信許多人每一天都要反復體驗這兩種狀態,對嗎?
利維奧:說的很對。當你看到一些事物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混沌不清時,你會感到某種不快。另外,每天你都嘗試學習新東西,那是一種很愉快的狀態,令你感到得到了獎勵。所以說,每個人差不多每天都要感受到這些體驗。
KW:因為生活在數字時代,我們好奇心的某些方面是不是會得到強化?
利維奧:一些人認為,由于各種信息完全觸手可及,我們也許會不那么好奇了。但是這并不是事實。要記住兩點,一是當我們從事科學研究時,當我們需要找尋關于未知事物的答案,你是無法通過互聯網或者維基百科找到那些答案的。
另一點是,互聯網只允許我們滿足被稱為特定好奇心的東西,即了解一些特定細節。誰寫的某本書?某部影片的主演叫什么名字?在數字時代,你可以迅速找到這種答案。這是件非常好的事,因為沒人會愿意花費大量時間去尋找那些答案。我不知你怎么看,但我本人有時候越是不能簡簡單單得到答案就越是癡迷。
KW:這幾乎是我們天性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許多時候我們會為得到一個信息而癡迷。
利維奧:說得對。這樣的話,數字時代幫助了我們,因為我們能找到某個信息,它可能促使我們了解其他相關的事物。這將會驅動認知性好奇心,這就是對知識的熱愛、求知欲望。
KW:你是否認為對知識的熱愛是好奇心背后的真正動力,而其余部分則像是蜘蛛網那樣從中心輻射開的?
利維奧:不一定。神經學上已經進行過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的各種實驗。實驗中,他們首先激發人們的好奇心,然后將人置于核磁共振機器中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感知型好奇,就是當你感覺意外或突然得知一件事的時候,他們發現,與這種感知型好奇相關聯的那部分大腦,恰恰是負責處理矛盾沖突,或當人感到饑渴時候工作的部分大腦。另一方面呢,與學習新知識有關那部分大腦會讓獲得獎勵那一部分變得活躍,就好像有人給你一塊巧克力,或當你坐在劇場等待大幕拉開。
KW:當你回顧歷史,世界上曾有些領導人想要扼殺人們的好奇。我想到的人有卡斯特羅,現在特朗普也想這樣做。你是否認為這是世界的一部分?
利維奧:當然了。我們都知道中世紀,那個落后的年代里好奇心幾乎被完全抹殺,不允許存在。主要是那時的教會希望向民眾灌輸一個觀念,即人們需要了解的全部知識都是已知的。他們在各個知識領域建立鐵壁和藩籬,實質上壓制了好奇心。
你提到了幾個領導人的名字,但這樣做的不只是領導人。塔利班摧毀了許多藝術作品,IS摧毀了敘利亞帕爾米拉的古跡。古今歷史上發生過許多焚書事件。納粹用退化落后的藝術展覽令所有現代畫家蒙羞。還有許多壓迫人民的政權和意識形態正在麻木人們的好奇心。
KW:我感到十分有趣,在您的書中您說好奇心還沒有一個定義。
利維奧:我提到過好奇心當中的兩種類型:感知型和認知型。還有一種被稱為多樣型好奇心。這種類型就像你經?吹侥贻p人愛不停地玩手機,搜尋有趣的信息來打法無聊時光,大概如此吧。
KW:好奇心歷來被當作好東西因為你能獲得知識。但多樣型好奇也有負面的效果,因為你的專注力被轉移了。但是,搜尋信息也是一種意義。其間的差異很微妙,不那么容易界定。
利維奧:你說的非常正確。他們也是在搜索信息,此外還有社交的意義。他們同時在聯絡朋友。他們與他人聯系,有時甚至跨越國界。所以(這一類好奇心)并不全是負面的。
KW:你認為這種狀況會對好奇心產生普遍的影響嗎,因為(數字設備)在我們的社會中已經如此具有吸引力?它還改變著溝通技能,人們現在用指尖對指尖代替了面對面的溝通。
利維奧:這樣可能最終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果,如果人們都宅家,只通過各種數字設備互相聯絡。我可以看到這種形式的社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陷。但是與此同時,像科學的進步等等這種大問題更為突出,那些答案是無法通過數字設備找到的。
KW:您在書中花費了許多時間對這個領域的科學進行探索。請告訴我們您發現了什么,為什么好奇心讓科學如此復雜。
利維奧:如果你是個好奇的人,那么你也應該對好奇心本身感到好奇。這個領域已經有心理學家、研究認知的科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進行了研究。這里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理解當我們感到好奇時大腦的狀況。我曾經提到,一種類型的好奇心會產生不快的感覺,而另一種會制造獎勵預期。我們發現,特別是當出現認知型好奇,即當我們試圖學習新東西時,頭腦發生的變化與獲得多巴胺的路徑一致,正是這樣的神經傳導與我們頭腦中的獎勵機制相關聯。
KW:我相信有些人是天生特別好奇。就好像他們一來到世上好奇心就藏在性格當中。有這樣的情況嗎?
利維奧:當然了。大多數心理學特征,自然也包括好奇心,都有遺傳因素。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具有好奇心基本上是與其遺傳有關。但是,正如常理來說,遺傳從來不能決定一切。就像有關“先天”和“后天”的問題,兩方面因素都起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某些行為強化人的好奇心,如問問題、鼓勵人們好奇和探索。也可以對好奇心進行壓制,比如我們剛才談到的情況,有時候是由于統治、有時候是意識形態等等。
人們天生具有一些特質,環境可以幫助強化好奇心,或者起相反作用。舉個例子,如果難民兒童不得不經常越境流亡尋找食物,他們的好奇心可能更關注于如何找到下一頓食物果腹,而不是用來思考人生的意義。
KW:在當今各種創新層出不窮,看起來我們在不停地尋求提升自己生活的許多方面。是不是可以說,好奇心是難以提升的事物之一?
利維奧:不,我并不認為好奇心難以提升。你不可以改變基因組成,但可以通過教育體系提升你的好奇心。我給你舉個例子。如果你給兒童教科學課,不要試圖一開始就教孩子們不感興趣的事物。應該從他們特別好奇的話題開始,比如恐龍。從恐龍開始,然后采用有趣的方式將其它概念與之聯系,再讓他們學習,而不是一開始就教孩子不感興趣的知識。許多人都知道,幼兒總是特別地好奇。他們經常問問題。常常是因為他們特別想知道事物的原因和作用。他們想了解周邊的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就可以少犯錯誤。
有些人以為,我們越長大越沒有好奇心,這也不完全對。我們會失去一部分多樣型好奇心,或者感到意外的能力。但實際上認知型好奇心,對知識的熱愛體現為在不同年齡階段保持一致。
KW:隨著年紀增長,人們不再像20、30歲時那樣易于冒險,但我想人的好奇心不會因為老年而衰退多少,對嗎?
利維奧:正確。對知識的愛還保持著,樂于學習新事物的愿望在各年齡保持一致。人們到了非常大年紀仍然希望學習,發現新事物,閱讀書籍。隨著年齡或時間或職業的變化,你的好奇點可能會變化。不同的人群對不同事物感到好奇,好奇的強烈程度也許不同。
KW:孩子們比成年人更具有好奇心嗎?
利維奧:孩子們的多樣型好奇心比感知型好奇心更強。但我認為在認知型好奇心方面,成年人與孩子同樣好奇。這也許都是源于生存需求。我們需要很好地了解我們的環境,才能生存下來,于是出現了進化的壓力。然而因某種原因人類的好奇心總是不止于為了生存。我是一個天體物理學家。我們所研究的科學也許到某個階段將有應用意義,但是目前并不能應用。但我們仍然對它特別好奇,因為我們想要了解周身的每一件事物。
KW:什么事物令您感到好奇?
利維奧:我對宇宙、對宇宙起源及有關的事物、對宇宙的命運、對使得宇宙膨脹加速的暗能量的本質都感到非常好奇。但我也對諸如生命的宇宙起源、意識的本質等許多事物感到十分好奇。
KW:我們談到了好奇心未來被強化的可能性。這是您本人的一種期望嗎?
利維奧:科學研究的本質,有時甚至連藝術的思考也一樣,就是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會引出一個新的問題。有的時候新的問題比原來的問題更加令人迷惑不解,因此你就會感到更加好奇。
(譯者:于馥莉)
來源:賓大沃頓商學院官網